- 河南清廉红色教育培训中心
师老师
-
供应产品: 红色培训,红色教育,红色基地,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精神培训,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培训班,红色教育培训
-
移动电话: 13303715399
联系电话: 13213236000 联系人:师老师
产品名称: | |
产品价格: | 到 |
师老师
供应产品: 红色培训,红色教育,红色基地,红色教育培训,红色精神培训,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培训班,红色教育培训
移动电话: 13303715399
联系电话: | 13213236000 |
联系人:师老师
首页 >> 培训案例 >> 时政要闻 >>陕北:延安精神“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陕北:延安精神“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3/3/28 10:30:04 作者:河南清廉红色教育
延安精神在陕北这片黄土高坡孕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如今,延安精神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陕北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且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再次书写奇迹。
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昔日黄土遮天、干旱贫瘠的黄土高坡变了模样?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陕北的梁峁沟壑之间挺起了一座座俊美的村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主题采访团,走进了陕北黄土高坡,感受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传奇。
解放思想,山沟沟变成“百宝箱”
“山大沟深”是陕北人常说的一个词。许多村庄就坐落在这沟壑山洼里。恶劣的自然条件让陕北人民饱受贫穷之苦。然而,延安精神指引着陕北人民,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下,许多地方努力思考、积极探索,结合自身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新上的德式滑道,投入300多万元,去年仅这一个项目的单体分红就达到了76万元。”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指着一条飞架在半空中蜿蜒盘旋的滑道告诉本报记者。
站在山梁上向下望,赵家峁村的小山坳像个百宝箱,不仅有滑道,还有高空索道、玻璃桥、游乐场、民宿、美食街区、幸福院等各种游乐和配套设施。
“这里是我们榆林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很多人到了周末都会开车带着孩子来玩儿。这里能吃能住能玩儿,条件不错。”现场的榆林市民刘女士说。
谁能想到,如今这个“万花筒”般吸引人的小村子,10年前还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
“2013年以前,赵家峁村和其他村一样,以传统小农经营为主,村集体经济是负数,负债2万元。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村民‘空巢’的‘三空’现象十分严重。2013年,赵家峁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赵帅帅告诉记者。
由于不忍心看着家乡变成这副模样,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怀着回报桑梓的情怀回到了家乡,组成了新一届村党支部,谋划村子的发展蓝图。
转机出现在2014年,借着被陕西省农业厅确定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机会,赵家峁村联系本村实际,积极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赵家峁村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科学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破解了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在股份设置上,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以土地股和人口股为主,创新推出“4+1”股权设置模式:“4”是以土地股、人口股、劳龄股、旧房产股四种股份为基础股和保障股,“1”是以资金股为发展股,使全体村民都搭上了共同致富的列车。
如今的赵家峁,不但早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集体资产也从负2万元变成了85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090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8年,赵家峁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1年更是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如果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成就了赵家峁村的发展“神话”,那么,在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同样是这种精神,让耄耋之年的老人也享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成果,并为全国农村养老难题提供了一条破解之道。
在辛户村慈善幸福家园,记者见到了83岁的王爱雪老人。她正在自家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见到记者,老人很高兴,邀请大家到屋里去坐。
云岩镇纪委书记马永斌告诉记者,从前,老人就住在对面山沟的破窑洞里,坡陡路滑,一下雨,土和泥一起往下掉。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解决最基本安全住房问题,并划拨了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有意愿并且有能力的人们纷纷利用这笔资金重建了家园。可是,对于王爱雪这样的高龄老人来说,是没有能力改造房屋的。于是,村里想了一个好主意,将村里8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资金合并,建起了今天这个“幸福院”。院里可以入住8户人家,每家两间房,共50平方米。房子里的一切都是配置好的,属于“拎包入住”。而且,住在这里完全免费,老人们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身体好点的还能自己种种菜。
王爱雪告诉记者,从2015年搬进来,日子一直都过得很舒心。这不,前几年她特意到城里给自己买了一副金耳环和一对银镯子。老人笑着给记者讲述“今非昔比”的生活,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手印”挽留动人心
在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家站村,记者见到了一位远近闻名的“明星”,他就是“三秦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张雷威。
早春的陕北,风里还夹杂点点雪花,吹动张雷威头上的丝丝白发。今年69岁的他,本是国家电网榆林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2000年,他接到公司的安排,成为一名驻村干部。2014年,他来到李家站村,为该村的脱贫和振兴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最年富力强的时光。
初来李家站村,这里的荒山岭、破土窑令张雷威感到心痛。他意识到,只有稳定可靠的产业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和好生活。2017年,驻村工作队带领乡亲们成立了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了养牛场。全村42户贫困群众和25户非贫困群众都领到了股权证,成为股东。
合作社成立之初,由于资金不到位,张雷威还把给女儿置办嫁妆的钱垫付了买牛款,解了村里的燃眉之急。张雷威也成了李家站村的“主心骨”。村民们都知道,这位党的好干部正在带领大家一起改变贫困面貌,走向美好生活。
2018年初,已到退休年龄的张雷威,因超龄问题无法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继续从事扶贫工作。然而,村民们舍不得。为了留住“老张”,他们联名写了请愿信,并在信上按下了67个红手印。经过多次协商后,上级部门决定让他留下来继续开展扶贫工作。张雷威的名字也随着“红手印”的故事传到了北京,传遍了全国。
经过五年的发展,这里的牛从30头变成了130头,合作社还对牛场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探索数字化养殖新模式。“我们培育出的牛肉是富硒牛肉,营养价值很高。”张雷威自豪地说。
2021年初,李家站村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卖牛实现首次分红。脱贫户保底分红有3000元,而参与合作社日常劳动、投入多的村民能分到近8000元。在合作社的展示牌上,定格着参与分红村民的笑颜。
在进行了深入考察之后,驻村工作队还带领李家站村甚至周边几个村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包括富硒小米、富硒苹果、富硒玉米等,市场优势非常明显。
谈起扎根农村23年的扶贫经历,张雷威感慨道:“这些年,我共进驻过6个县区,19个乡镇56个村。我要把党的事业作为终身追求,为人民服务没有退休,乡村振兴继续奋斗。”
艰苦奋斗,黄土坡变得绿油油
“家里有几口人?谷子是自己吃还是卖?生活有没有困难?……”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向地里正在劳作的村民询问生活和生产情况。
曾经的高西沟村,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陡沟深、十年九旱,因而荒凉贫瘠。“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碗里照月亮”“有女不嫁高西沟”等民谣是那时高西沟村的写照。
痛定思痛。从20世纪50年代起,高西沟村党支部开始大胆实践,治山治沟治水,主动退耕还林还草,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60年代,高西沟人坚持沟坡兼治、林草齐上,山上造林修梯田,沟掌打坝来保持水土,实现粮食增产;家庭联产承包时,高西沟人把1660亩生态林留归集体管理,使生态林完好无损保留至今……
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矢志不渝60载,“接力”发展,在征山治水、改造家园的过程中,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奇迹,被称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也在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新时代高西沟精神。
数十年如一日,如今,高西沟人已经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条沟,建成高产农田777亩、淤地坝126座、蓄水池7个、水库2座,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生态储蓄”。
今日再登龙头山远眺,米脂县委书记王曼华指着不远处的山坳告诉记者,这里是1000亩苹果园,植被相当好。“等到七八月份你们再来看,那时的高西沟‘高山松柏连成片,陡坡牧草绿油油,水库清澈映青山,平展坝地喜丰收’,真正是‘陕北高原的一颗明珠’。”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仅是高西沟村“荒山变绿洲”背后的神秘力量,更是延安市洛川县建森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育宏的“成功密码”。
2019年,58岁的李育宏被评为洛川县“最美退伍军人”。然而,他并不是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而是一位参加过老山战役的英雄。
1991年,复转军人李育宏开始种植苹果。“刚开始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会,当然也就没多少收成。”李育宏说,部队的学习和战场的历练将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不懂技术我就去学习。我先后自费到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的苹果管理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随后我又去杨陵农科院走读了3年,在理论上充实自己。如今,我已经是一名高级农艺师了。”
2008年3月,李育宏和其他人共同组建成立了洛川县建森苹果专业合作社。2012年至2013年,合作社在陕西(洛川)苹果博览会苹果评优中,先后获得“三金一铜”奖牌,2014年获得首批洛川县委、县政府颁发的“洛川苹果务果能手”荣誉称号,现在拥有绿色食品(苹果)生产基地1008亩。
致富不忘乡邻。李育宏还组织成立了以洛川20名技术员为主的技术服务队,每年冬季进行果树精细化修剪技术培训。他还曾担任了两年县苹果局农民技术员,完成技术培训100多场次,现场指导300多场次、1000多人次。2018年,洛川县建森合作社为贫困户和中心户发放有机肥150多袋,为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力量。
“30多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只要很好地传承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就敢于正视困难和挑战。只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就会获得作为新兴果农的成就感,也就能够激发更多的内生动力。”李育宏说。
曾几何时,延安精神以自己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如潮水般涌入,奔向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如今,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延安精神超越了时空界限,在国家复兴的道路上,在陕北这片黄土高原上,在一个个奋斗者的身上,散发着永恒而夺目的光芒。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网
分享到: |